三千孤儿入内蒙心得体会实用范文5篇

三千孤儿入内蒙心得体会实用范文5篇

  党员干部是否廉洁自律,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和形象和威望。因此,党员干部要切实管好自己,也要管好家人,保持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好作风。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三千孤儿入内蒙心得体会实用范文5篇。

三千孤儿入内蒙心得体会实用范文

  三千孤儿入内蒙心得体会1

  3月5日下午,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牢记嘱托,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在新征程上共同谱写“春天里”的乐章。

  共同谱写“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和谐乐章。“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把工作做细做实”。内蒙古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地区的面貌、民族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我们更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民族团结,坚定不移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开展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内涵的理解,使各族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共同谱写“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红色乐章。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要认真开展学习教育,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要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内蒙古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地区革命斗争的历史事实、革命遗址、文化遗存,宣传好“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历史佳话,传承好“蒙古马”精神、“乌兰牧骑”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各族群众更加全面了解和认识内蒙古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吸收营养,走向未来。

  共同谱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乐章。青山常在才能赢得未来。绿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美底色,更是内蒙古发展的“特色”。我们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要求,立足于为内蒙古量身定制的“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发展定位,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让发展的“含绿量”越来越高,群众的“幸福感”越来越强,守护好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

  三千孤儿入内蒙心得体会2

  一个斧头(后为锤头)、一把镰刀交织一起,看上去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图案,可它贴到鲜红的旗帜上,就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透露出浓浓的历史感,在内蒙古代表团讲“三千孤儿入内蒙”历史佳话,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在青海代表团,回忆十多年前玉树灾后情景,赞叹今天玉树发展实现“苦干三年跨越二十年”,等等。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革命不忘来时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古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最早的一批播种者升起第一面“一把镰刀、一个斧头交织一起”的鲜红旗帜时,集结在这面庄严旗帜下的共产党员便开始了救亡图存、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漫长征程。马克思撰写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揭示了构筑人们思想灵魂的世界,其中第一重世界就是由“希望、信念、信条”等理想性因素构成的以“信仰”为核心的意义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点就是科学性,具体说来只有牢固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做到“两个维护”融入到实践中,才能“铸魂”如山,焕发出磅礴“伟力”。

  革命不忘来时路,在平凡中“镌刻”秀美诗章。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指出,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黄文秀同志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来尘封功绩,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提起“榜样”,人们脑海中闪现出一些成就斐然、崇高伟大、光辉闪烁的形象。其实,仔细观察这些榜样人物和光荣事迹,不难发现榜样也是平凡人。他们有着普通的姓名、平凡的模样、寻常的家庭……“见贤思齐焉”要向榜样们看齐,他们虽平凡,却用实际行动,持续践行着那些超出常人耐受力,却惠及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之事。足以证明,伟大源自平凡,平凡也足以造就伟大。

  革命不忘来时路,要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人民”一词共出现23次,在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将“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单独列出。深刻体现出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至上贯穿到国家发展的全过程。“心无百姓莫为官”群众之事无小事。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大事”的细胞。作为党员干部,心中一定要有百姓,肩上就要有对群众的责任担当,以“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的态度,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社会发展“第一信号”、把群众需求作为干事创业的“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工作的“第一标准”,真正做人民群众身边的细心人、贴心人、暖心人。

  革命不忘来时路,要做“绝对忠诚”的斗争战士。“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从“一个锤头、一把镰刀”出发,李大钊、夏明翰、刘胡兰等革命先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笃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革命觉悟,焦裕禄、孔繁森、杨善洲等优秀共产党员,凭借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革命觉悟始终保持一种如牛重负的使命感,夙夜在公、一念为民,战天斗地。峥嵘岁月,丈量着党和人民朝向梦想的脚步,坚定迈向伟大复兴的光明未来。“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要牢记鲜红的党旗下的誓言,牢记对党绝对忠诚的誓言,“善除患者,理于未生;善胜敌者,胜于无形”,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塑造敢于在大是大非面前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坚决斗争的风骨、气节和胆魄,在红色革命历史中练就斗争胜利的真本领、真功夫。

  三千孤儿入内蒙心得体会3

  蒙族同胞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同胞间互帮互助的民族大义。这种大义,超越了血缘和民族的阻隔,共同汇聚成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最纯真的亲情。

  20__ 年 3 月 5 日,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故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与民族间相互交融、互帮互助的美丽佳话,是各族人民在困难面前团结友爱的生动实践。

  上世纪 60 年代初,我国遭遇了严重自然灾害,许多弃婴被送到上海的保育院,随着弃婴的日益增多,物资供应不上,孩子们营养严重缺乏,数千名孤儿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总理在同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商议后,作出了孤儿入内蒙的重大决定。那段时期共有 3000 多名孤儿跨越半个中国,来到内蒙古,来到草原额吉(蒙语:母亲)的怀抱。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家的孩子。

  在那背后蕴含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民族情谊。孩子们到达内蒙古后首先被送到了各地新建的保育站,暂时由保育员照顾,在适应草原的环境、调养身体后,再由牧民领养。当时,只有19 岁的四子王旗保育站保育员都贵玛成了 28 名孤儿共同的额吉。作为一名未婚姑娘,为了照顾孩子们,换尿布、喂奶粉……什么都得从头学起,忙碌得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孩子们早已不是刚来时的面黄肌瘦。一年多后,这些孩子们一个个都健健康康地到了领养家庭。为表彰她的卓越贡献,20xx 年 9 月,授予都贵玛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时至今日,她的故事已经成为了各族人民学习的榜样,在推动各民族相互交融的进程中,诉说着草原额吉的历史佳话。

  在那背后蕴含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民族大爱。那个时期,草原牧民们的生活也不宽裕,唯一可以解释的便是那不带任何色彩、发自内心的爱。当被问到你领养哪一个时,张凤仙看到被安置在学校里的六个孩子,她不加思索地答道:全都要!在那个困难时期,六个孩子的吃穿用度成为了摆在她面前的头等大事。为了这句承诺,她辛苦了一辈子、劳累了一辈子。慢慢地,她的头发白了、背佝偻了,当时领养的六个孩子也都长大成人,成了草原的雄鹰。在这无私的奉献中,我们见证了大爱,见证了草原额吉的深情厚意。这种精神将代代相承,成为 56 个民族共同的信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进一步凝聚起各族人民万众一心、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磅礴力量。

  在那背后蕴含了超越血缘,超越民族的民族深情。牧民家庭想要领养孩子,首先得具备一个硬条件,家里要有奶牛。为了领养孩子,有的牧民家里没有奶牛,便把自己的祖传首饰卖掉,把自己家的牲畜卖掉来买奶牛。蒙族同胞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同胞间互帮互助的民族大义。这种大义,超越了血缘和民族的阻隔,共同汇聚成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最纯真的亲情。正如内蒙古谚语所说的那样,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因为爱她们变得伟大,让我们看到了民族间的相亲相爱。缘起于这段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所传递出来的亲情、深情,将永远铭刻在各族人民的血脉中,烙印在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谱系,激励各族同胞勇往直前,携手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千孤儿入内蒙心得体会4

  阳春三月谋新篇,3月5日下午,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和“三千孤儿入内蒙”两段历史佳话,其中蕴含的红色历史故事,再次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催人奋进的民族团结。

  “我”倾尽所有向“你”伸出有力援手,铸就中国历史佳话之“齐心协力建包钢”。1958年,包钢的一号高炉建设遇到设备和建设材料供应不足的难题,党中央提出“要想办法为包钢解决困难”。随后掀起了一场全国支援包钢的热潮,来自22个省55个市300多个企业的材料和设备,通过飞机、火车、汽车甚至马车、驴车陆续运到,8万多名英雄创业者齐聚祖国北疆,风餐露宿、手拉肩扛、团结一致、共克时艰,在荒滩上筑起钢城,一号高炉提前一年建成投产,结束了内蒙古“手无寸铁”的历史,也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奠定了基础。接下来,包钢大力支持京九建设、创投产最高纪录,不断焕发新活力,反哺国家和人民。在包钢的困难时期,神州大地同心聚力,全国各族兄弟姐妹支援包钢建设、帮助内蒙古,铸就了一段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历史佳话!

  “你”挺身而出向“我”张开温暖怀抱,铸就中国历史佳话之“三千孤儿入内蒙”。1959年到1961年,自然灾害下,苏、沪、浙等地的3000名幼小多病的孤儿因为粮食匮乏陷入困境,党中央决定把这些“国家的孩子”送到草原。随后善良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向他们敞开最暖怀抱,3000多名“国家的孩子”来到内蒙古,“草原额吉(妈妈)”在蒙古包里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悉心照料这些“国家的孩子”,苦心教育他们长大成人,额吉们的心里、草原牧民的心里没有“孤”只有“亲”。接下来,这些“国家的孩子”走上各行各业,为内蒙古自治区和国家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许党报国,终身以草原为荣、心系草原、反哺草原。3000孤儿与蒙古族大草原之间,原本相隔千里,没有血缘关系,如今却骨肉相连、生死相依,演绎了一段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历史佳话!

  历史佳话中“你”“我”相依水乳交融,打造出一堂不朽的民族团结课”。在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重点学习,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特别是要在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维护各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大问题上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在内蒙古需要帮助时,全国各族兄弟姐妹倾尽全力伸出援手,共筑包钢建设内蒙;在国家困难时,内蒙古的牧民群众奉献爱与担当,用自己的奶水把“国家的孩子”抚养成人。如今,包钢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奉献力量,“国家的孩子”为内蒙古发展贡献力量,感恩互“哺”,这两段历史佳话,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造出一堂不朽的民族团结“课”!

  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当学好每一堂“历史佳话”打造的民族团结“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汲取力量,获以启迪,在“学”与“思”中不断前行,立志做党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忠实传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三千孤儿入内蒙心得体会5

  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就内蒙古发展谈了很多大问题,新发展理念有之,脱贫攻坚有之,生态环境有之,民族团结有之……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牢记殷殷嘱托、切切期盼,立足于“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的战略定位,乘着这场“春天盛会”的东风,以绿、红、黄“三色”为底色,讲好“模范自治区”民族团结和睦、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故事。

  以“绿色”谋发展,铺就复兴之路。“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既关系人民福祉,也关乎民族未来。内蒙古作为祖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要始终深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个大局,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强化源头治理,注重低碳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天蓝、山青、水绿、土净的美好家园。

  以“红色”凝共识,解密思想之钥。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走好当下路,再上新征程。要不折不扣抓好学习教育,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发展史,做到学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在学习教育过程中,要利用好“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等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将蒙古马精神、乌兰牧骑精神渗透和贯穿学习教育过程中,坚定走新时代民族团结发展之路、厚植民族团结发展之根,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入行。

  以“黄色”促稳定,奏唱团结之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蒙古族人民同样是炎黄子孙,也是拥有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的龙的传人。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要倍加珍惜、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坚决准确的落实“两个结合”要求,强化“三个离不开”思想,带头做到“三个尊重”;要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深化文化认同,时刻保持对民族工作的清醒头脑和理论自觉;要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贯彻国家统一政令前提下依法行使自治权,维护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保证各族人民当家作主。

  这场“春天的盛会”,托举着人民的希望、承载着美好期待,奏唱着时代的乐章、凝聚着奋进力量,在逢“好时”、乘“好势”的关键时刻、重要节点,要始终不忘初心、牢记嘱托,感恩时代、锐意进取,讲好内蒙古团结发展的故事,传递好内蒙古民族进步的声音。


 

推荐访问:三千孤儿 内蒙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