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经济领域热点及解读要点分析

  两会经济领域热点及解读(一)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trend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6年第18期(总第1629期)2016年3月11日(星期五)

 经济热点分析

 两会经济领域热点及解读(一)

  [导读:2016年全国两会上,关于经济领域的政策、目标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其中,“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和要点、2016年的主要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宏观调控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和任务、改革的重点方向等等,通过国务院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各部委领导的解读,明确地向公众展示了出来。]

  “十三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及三大要点

  今年召开的第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了由国务院起草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即“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年均经济增长保持在6.5%以上,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

  根据媒体报道,“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

  2.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以上。届时,全国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

  3.强化创新引领作用,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

  4.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5.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6.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铁营业里程达到3万公里、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新建改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约3万公里,实现城乡宽带网络全覆盖。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今后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3%、15%、18%,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特别是治理大气雾霾取得明显进展,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

  7.深化改革开放,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产能合作实现新的突破,对外贸易向优进优出转变,服务贸易比重显著提升。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逐步构建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8.打赢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清单,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0.23年提高到10.8年。

  9.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000万人以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2000万套。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

  而“十三五”期间必须把握的三大要点包括:

  一是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今后五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阶段,各种矛盾和风险明显增多。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科学发展,妥善应对挑战,使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破浪远航。

  二是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当前发展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突出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使供给和需求协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是加快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经济发展必然会有新旧动能迭代更替的过程。当前中国发展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推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使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日经新闻在报道中注意到,中国“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报道认为,没有产业升级,达成定为目标的全年6.5-7%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就无从谈起。而在新五年规划中,纳入了旨在推动创新的具体举措,例如将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从2015年的2.1%提高至2020年的2.5%。除了将加强大学的研究功能之外,还将吸引外资机构的研发基地,以获取最新技术。此外,将致力于推动产业升级。中国去年制定了旨在推动产业升级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在新五年规划中再次提出,为落实行动纲领,将向工业机器人、IT和航空太空等重点领域投入预算和人才。同时,中国在应对日趋严峻的环境污染方面,强调称“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中国将推进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和纯电动汽车(EV)等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力争2020年国内销量达到累计500万辆。均是向对象企业增加补贴的计划,将培育新产业和创造就业机会。

  2016年主要预期目标及八大重点工作

  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作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以及宏观调控、供给侧改革、深挖内需、三农、对外开放、环境、民生、政府自身建设这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2016年发展主要预期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进出口回稳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继续减少。

  2016年主要任务:

  1.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宏观调控还有创新手段和政策储备,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统筹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和产业、投资、价格等政策工具,采取结构性改革尤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今年拟安排财政赤字2.1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600亿元,赤字率提高到3%。其中,中央财政赤字1.4万亿元,地方财政赤字7800亿元。安排地方专项债券4000亿元,继续发行地方政府置换债券。

  适度扩大财政赤字,主要用于减税降费:一是5月1日起全面实施营改增;二是取消违规设立的政府性基金,停征和归并一批政府性基金;三是将18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合理确定增值税中央和地方分享比例。把适合作为地方收入的税种下划给地方,在税政管理权限方面给地方适当放权。进一步压缩中央专项转移支付规模,今年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长12.2%。全面推开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

  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财政实力强、债务风险较低的,按法定程序适当增加债务限额。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要统筹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准备金率、再贷款等各类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改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制,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加强全口径外债宏观审慎管理。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和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发展民营银行,启动投贷联动试点。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适时启动“深港通”。建立巨灾保险制度。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

  2.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继续大力削减行政审批事项,注重解决放权不同步、不协调、不到位问题,对下放的审批事项,要让地方能接得住、管得好。

  开展证照分离试点。全面公布地方政府权力和责任清单,在部分地区试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定价或指导价经营服务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家职业资格,实行目录清单管理。深化价格改革。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快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采取兼并重组、债务重组或破产清算等措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重点用于职工分流安置。

  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落实加速折旧政策。启动新一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一批光网城市,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

  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开展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市场化选聘经营者、员工持股等试点。加快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管资本为主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在项目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等方面一视同仁。

  3.深挖国内需求潜力,开拓发展更大空间。

  适应消费升级趋势,支持发展养老、健康、家政、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壮大网络信息、智能家居、个性时尚等新兴消费。鼓励线上线下互动,完善物流配送网络,活跃二手车市场,加快建设城市停车场和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

  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降低部分消费品进口关税,增设免税店。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交通、景区景点、自驾车营地等设施建设。

  国内有效投资仍有很大空间。今年要启动一批“十三五”规划重大项目。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以上、公路投资1.65万亿元,再开工2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水电核电、特高压输电等重大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加到5000亿元。

  推动地方融资平台转型改制进行市场化融资,探索基础设施等资产证券化,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用好1800亿元引导基金。

  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地钱”挂钩政策。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范围。居住证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要加快覆盖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

  今年棚户区住房改造600万套,提高棚改货币化安置比例。完善支持居民住房合理消费的税收、信贷政策,住房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因城施策化解房地产库存。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外来人口逐步纳入公租房供应范围。

  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十年规划。

  4.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种养结构,适当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要多措并举消化粮食库存,大力支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制定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方案,今年退耕还林还草1,500万亩。

  完善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承包地,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联合或土地托管。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农垦、集体林权、国有林场、农田水利、供销社等改革。

  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并实行特殊保护,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探索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建立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0万公里。抓紧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今年要完成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其中易地搬迁脱贫200万人以上。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增长43.4%。

  5.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实施一批重大示范项目。设立人民币海外合作基金,用好双边产能合作基金。

  多措并举遏制进出口下滑势头。优化出口退税率结构,确保及时足额退税,加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实现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应保尽保。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支持企业建设一批出口产品“海外仓”。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增加服务外包示范城市。

  进一步整合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向产业链中高端延伸。全面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降低出口商品查验率。实施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

  继续放宽投资准入,扩大服务业和一般制造业开放,简化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程序。引导外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扩大自贸试验区试点。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中日韩自贸区等谈判,推进中美、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6.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

  重拳治理大气雾霾和水污染。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别下降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着力抓好减少燃煤排放和机动车排放。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在重点区域实行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支持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加大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实行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7.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人,要落实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用好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增加稳就业资金规模,做好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

  今年要实现大病保险全覆盖,中央财政安排城乡医疗救助补助资金160亿元,增长9.6%。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财政补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加快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范围

  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制定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办法。

  对贫困家庭学生率先免除普通高中学杂费。落实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政策。加快推进远程教育。继续扩大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农村招生规模。

  8.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重任千钧惟担当。面对异常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任务,各级政府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命扛在肩上,把万家忧乐放在心头,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增长目标区间为宏观调控预留空间

  经济学家认为,今年首设GDP增长目标区间6.5-7%,为宏观调控预留了空间,显示出在经济下行压力仍大的背景下,中国为宏观调控预留空间和引导市场预期的良苦用心。

  而扩大至3%的赤字率一如市场预期,加力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强调供给侧改革及“三去一补一降”以收缩为主的政策背景下,中国更需要有扩大需求方面的对冲,从而在短期稳增长和中长期调结构目标间艰难平衡。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补一降”)是供给侧改革五大重点任务。民生证券认为,房地产去库存、制造业去产能的结构性压力仍在继续,年度经济下行是定局,但由于影子财政扩张支持稳增长力度加大等原因,经济可能出现季度级别的反弹,二季度表现可能年内最佳。

  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综合各方面分析,今年中国发展面临的困难更多更大,挑战更为严竣。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长低迷,金融和大宗商品市场波动不定,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外部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不可低估。

  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进一步显现,经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牛犁认为,今年中国首次设定经济增长区间目标也是保证就业的需要。过去几年确定的新增就业人口目标都在1000万左右,但实际上都超过了,基本在1300万左右。解决民生中国需要一定的经济增速,同时也是为了确保小康目标的实现,6.5%的增幅相当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底限。今年确定的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九州岛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表示,“‘十三五’期间保证经济在6.5%以上是一个‘铁底’,L型的下半场已得到确认,2016年是最低的一年,后面肯定是平缓向上的。”

  相较以往,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积极财政政策的表述和内容更多。除了扩大到3%的赤字率外,明确今年5月1日起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增值税,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同时将18项行政事业收费的免征范围从小微企业扩大到所有企业和个人,并扩大水利建设基金的免征范围。实施上述政策,今年将比改革前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5000多亿元,并要加大对民生薄弱环节的支持。

  牛犁指出,营改增此次明确将在5月1日起实施,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这是一项减税力度很大的政策,同时降低增值税率也在考虑之中。“降低社保缴费、降低融资成本、降低税费都是降成本的重要内容,需要实实在在的政策组合拳,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只要把这些都做好了,改革的红利才能释放,经济增长也才有实实在在的可持续性。”

  民生证券报告表示,财政赤字率上调至3%,积极财政看上去更加积极,从2.3%大幅上调0.7个百分点,但考虑到去年的实际赤字率高达3.5%,今年即便再度超额执行,财政空间也很有限。报告认为,主要原因是经济下行期流转税为主的税收明显下降(去年仅增5.8%)。今年稳增长的主力仍不是狭义的财政,而是以专项建设基金和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为代表的“大财政”,尤其是PPP可能在交通、环保、园区开发、水务等领域加速推进,签约规模有望突破2万亿。

  中国寻求增长与改革间的平衡

  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认为,中国提出的经济目标,是寻求在刺激和改革中国经济这两个目标之间达到平衡。目前中国正在致力于转变效率低下、资本密集的增长模式,同时为经济放缓提供缓冲。

  报道还认为,经济也表现出了一定的分化,煤炭和石油价格的崩盘,加上某些地方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意味着经济增长在某些地区急剧减速,而在其它一些地区保持得还可以。“去一下北方工业地区的某个炼钢重镇,或者驱车经过某个二线城市绵延数英里的闲置公寓楼,你会看到中国正处于经济衰退,”咨询机构“控制风险”(ControlRisks)亚洲董事总经理安德鲁?吉洛姆(AndrewGilholm)最近写道。“看一看江苏某个私营服务业公司的表现,或者走访上海的某个研发园区,你会看到中国仍然享受着两位数的增长。”

  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我们仍然需要注意一线城市的价格上涨,但很多地方确实有债务问题。他们还必须负担社会福利支出,特别是在高失业率地区。”

  中国正在推行一项税收改革措施,此举将向地方政府输送更多财政资源,并让它们承担新的支出任务。在被问及经济放缓的重灾区将如何履行其新义务时,财务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这正是财政改革的意义。此举将增强他们的应对能力。”

  一些地方政府并未等待。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过去一年有空前数量的燃煤电厂项目获批。这反映出地方政府试图为当地的煤炭创建一个市场,而不是关闭亏损的煤矿。

  另外,不同的地方也存在不同的问题,解决去产能问题,对于依赖煤钢产业的地方,自身财政收入将受到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杰表示,财政收入减少的地方政府可能无法向去产能计划提供资金,中央政府必须直接设立基金。

  与此同时,拥有较少大型国有企业的省份的情况则又有不同。如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谢超英表示,无需向关停的企业付出巨额赔偿。政府的职责是对因去产能而失业的员工提供有效服务——让那些能够找到新工作的人们得到所需培训,无法找到工作的人们获得失业保险,自身状况更差的人们获得社会福利。

  中国有信心应对下行压力

  在“两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和中国财长楼继伟均对外界传递中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有信心,且宏观调控工具箱储备政策丰富。

  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今年经济面临比较大的风险和挑战,但政策储备充裕,有信心使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不会因处置过剩产能出现下岗潮,中国经济不可能硬着陆,也没有拖累世界经济。今年的挑战和风险不容低估,包括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会影响中国经济;同时中国经济正面临三期迭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金融领域的风险在积累,财政收入下降。

  徐绍史还说,看经济不能只看眼下,也不能跟过去比,更要看趋势,走势和态势。中国现在的经济稳中有好,1-2月数据显示积极迹象,经济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没有改变。他进一步指出,中国目前整个经济的态势是不错的,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而且稳中有好。中国的政策储备依然充裕,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供给侧结构改革,政策工具箱有充足工具,中国完全有能力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谈到“十三五”规划时,他指出主要是四大类指标: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和资源环境。这四大类25项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是13项。约束性指标基本上是针对政府的,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而预期性指标主要是针对市场化和竞争性领域的,起引导作用的。通过这些指标实现平衡、包容、可持续基础上的两个翻番。

  财政部长楼继伟表示,“提高赤字率就是为了支撑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如果把债务的风险控制住就不会给经济造成大的伤害。至于在目前的情况之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全社会在降杠杆,政府要适度加杠杆,要支持全社会降杠杆。”对于赤字上升的风险,他明确表态,中国是采用黄金法则,即债务都用来形成资产,没有用于吃饭。这也是防风险的底限。

  他表示,扩大赤字就是政府的升杠杆。还有一些政府适当扩大杠杆的措施,这是必要的,只要全社会的杠杆能够逐步降下来,政府的杠杆也逐步可以释放。

  楼继伟提到,中国今年的赤字率是3%,较去年实际的2.4%高0.6个百分点。去年全国人大核准了地方债务的余额是16万亿元人民币,16万亿中15.4万亿是2014年底以前的地方债务的存量,这个存量中有1万多亿是经过全国人大批准过的债券,剩下的是非规范的债务。

  他表示,去年经过批准,下达了各个地方3.2万亿到期存量债务的置换债券,今年按照统计的地方到期债务还有5万亿左右,继续允许地方发行债券置换到期的债,恐怕明年还要做一些。

  财政部报告中提到,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连续下降,财政收入增速回落的幅度大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的回落幅度。但为了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推进结构改革需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特别是全面实施营改增后减收很多,将进一步拉低财政收入增幅。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刚性较强,支持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等增支需求较大。总体判断,2016年财政形势更加严竣,平衡收支面临极大压力。

  日经新闻评论认为,如果2016年发行5万亿元的置换地方债,将比2015年增加60%。对于中国来说,这也许会导致政府债务比例恶化,但有助于消除投资者的疑虑。除促进财政透明化外,通过让信誉相对较好的地方政府来承担债务,还能达到降低成本的效果。?(完)

 返回 >>?

 ? 两会经济领域热点及解读(二)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trend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6年第19期(总第1630期)2016年3月14日(星期一)

 经济热点分析

 两会经济领域热点及解读(二)

  [导读: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中心3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保监会主席项俊波与国资委主任肖亚庆举行被媒体戏称为“超级星期六”的记者会,就中外记者关心的金融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同时,列席人大会议的商务部长高虎城,也就如何拉动消费和外资准入政策等相关问题作了相应的分析。]

 央行行长周小川:中国将保持灵活、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3月12日在人大记者会上,就人民币汇率、资金外流、货币政策、地下金融回答了记者提问。他表示,中国央行将继续执行灵活的货币政策,以应对各种冲击和事件的产生。

  中国央行一直极力保持中国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资金流动水平,但一些观点也表示采取过于灵活的货币政策会对人民币产生影响。自2014年11月起中国央行六次降息,2015年2月起5次下调银行准备金率。

  针对中国的货币政策,周小川表示,有关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度目标和中期目标实际上是预测性的目标,这个预测性的目标也是参照过去中国经济增长的轨迹和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估计出来的。从人民银行角度来看,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和中国的储蓄率有关系,储蓄会投资,投资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会使得GDP有所增长。

  他续指出,中国已经决定更多地依靠内需,尽管进出口也是很重要的,但是中国不会过度地依靠出口来实现GDP的增长。净出口在GDP增长中的贡献率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大,在这种情况下,有些货币政策,包括用汇率政策来刺激出口,对中国GDP的增长和实现未来的目标所能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所以不会倚重这个。

  至于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他个人估计未来还会是采用比较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国际国内没有大的经济金融风波事件,会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没有必要采用过度的货币政策刺激的办法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总体来说,依靠稳健的货币政策和配合其他宏观调控支持效率的提高、内需的提高、创新的提高,就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不必采取额外的措施。

  他再次重申了中国不会贬值人民币来刺激出口。针对中国年外汇存底大减5000亿美元,周小川表示,此前多年中国资金流入也很迅猛。既然有的年代资金流入很迅猛,有“个别阶段”流出多一点“也不奇怪”。周小川表示,中国金融市场在出现波动后,经过改革和整顿开始走向正轨,虽不敢说未来不会发生突发事件,但在这样的情况下,资金流动也会很快趋于“比较平静的、正常的水平”。

  与周小川同时出席记者会的央行副行长易纲则表示,他期待中国今年能够达到预订的经济增长目标,即GDP增长区间6.5-7%之间。

 银监会尚福林:银监会坚持促进银行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

  3月12日,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两会”记者会上表示,“十三五”期间银行业面临着许多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机遇。尚福林表示,“十三五”期间,银监会将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持续推动银行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行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十二五”期间,我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竞争力也大大提升。但同时,大量中小微企业仍存在“融资难”问题,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快速上升。今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中坚力量,银行业下一个五年何去何从,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就2016年银行业如何谋好局、起好步,尚福林提出了四点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第一、用好金融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平稳增长,金融创新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尚福林要求商业银行机构,创新要有利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不能通过所谓的创新去躲避监管;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不能够把风险转嫁给投资人或者借款人;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实行穿透式的管理。

  第二、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维护金融稳定,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尚福林介绍,截至去年底,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是13.45%,不良贷款率是1.67%,拨备覆盖率是181%,不少指标都优于一些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针对最近一些评级机构下调了中国的主权评级和部分金融机构的评级展望,尚福林认为,这是对中国银行业运行情况的误判。“中国银行业风险总体可控,我们要做的就是更加注重防范风险,防患于未然。”尚福林表示,要加强防范信用风险,对于产能过剩企业和“僵尸企业”,实行实名制管理,成立债权人委员会集体确定增减贷款,合力解决企业困难;要加强防范金融产品风险,对跨行业、跨市场的资金流动加强监管协调,始终能够“看得见”“管得了”“控得住”;要加强防范流动性风险,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压力测试,鼓励中小银行建立同业互助机制;要加强防范外部风险,筑牢银行业、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民间融资活动之间的防火墙;加强防范内部操作风险,强化银行员工行为管控。

  第三、深化改革开放,畅通各类资金进入银行业渠道,推进民营银行发展。尚福林表示,银监会按照审慎积极原则推进民营银行试点工作,现在已进入常态化审批程序。“对于新设民营银行,受理权限已经下放给了各地银监局,已有12家进入论证阶段。”尚福林介绍,2014年开始的5家民营银行试点是成功的,运行总体平稳,为金融市场带来了新活力。截至2015年末,5家银行资产总额达794亿元,负债总额达651亿元,各项监管指标基本达标。下一步银监会将继续加强政策辅导和与地方政府沟通会商,按照“成熟一家、设立一家”的原则推进民营银行设立工作。

  第四、不断加强存款人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增强银行业竞争能力。尚福林表示,银监会将加大对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机构监管,并与有关部门共同开展互联网金融专项治理。他提示金融消费者,在参与社会金融活动时,必须十分审慎,着重做好“三看”:看对象是不是面向社会不特定对象筹集资金;看回报是不是属于超常高利回报;看营销是否以公开宣传的形式募集资金。

 证监会主席刘士余:打出三张安定牌

  中国证监会主席刘士余3月12日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就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热点问题接受中外媒体采访。会上,他公开回应了各方关注的新股发行注册制改革、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及应急措施退出、熔断机制暂停等问题,并一一给出明确答复。

  刘士余表示,注册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顶层设计中的重大任务,“是必须搞的”,但注册制又非孤立、割裂的改革,不能单兵突进,须与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完善法治环境等相配套,因此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和时间。

  他还回应称,去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政府果断出手是指向市场失灵,当时的措施稳定了市场,为修复、建设、发展市场赢得了时间。一些非常规的机制性措施,在市场完全进入自我修复、发展状态后已解除或正在退出,然而在未来较长时间内,谈中证金的退出为时尚早。

  对于市场关注的处于暂停状态的熔断机制会否恢复的问题,刘士余明确表示,熔断机制虽在推出前获得各方较高的共识度,但推出后客观上造成助跌效果,制度运行结果与初衷基本背离。由于我国市场投资主体结构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未来几年都不具备推行熔断机制的基本条件。

  刘士余履任证监会主席尚未“满月”,上述回应虽未过多涉及下一步监管部门的工作细节,但市场人士普遍认为,记者会上的三问三答,释放出了几个明确的信号。首先,我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法治化的改革发展方向坚定不移;其次,监管层向市场传递出稳定的政策预期、在稳定的基础上务实推进市场改革的态度十分明确;再者,资本市场后续改革将牢牢立足国情、市情,更充分地考虑我国市场主体结构的特殊性,更注重综合改革的配套。

  第一、注册制改革不会单兵突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并未明确提及注册制改革相关工作。同时,“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明确提出“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就注册制改革是否推出、如何推出的疑问,刘士余表示,注册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顶层设计下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必须搞的”,但如何搞还要认真研究。

  他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这几项改革不是孤立、独立,甚至割裂的选项,而是相互递进的关系。“也就是说,把多层次资本市场搞好了,可以为注册制改革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刘士余表示,注册制改革还需要一个相当完善的法治环境。去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自今年3月起实施的专项授权,标志着政府可以着手制定注册制与现行核准制之间制度转换所需要的一系列配套规章制度,在此过程中,必须充分沟通、形成共识、凝聚合力,同时这些规章制度的研究论证需要相当长的过程、相当长的时间。“注册制是不可以单兵突进的。”他明确提出。

  刘士余同时强调,无论是核准制还是注册制,都必须秉承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理念,对发行人的披露内容进行严格的真实性审查,即使将来实行注册制了,这项工作不但不能放松,而且还必须加强。

  第二、未来较长时间内中证金不会退出。

  就去年股市异常波动的原因,及政府一揽子应急措施的出台和退出问题,刘士余表示,去年市场出现了一波过快过高的上涨,“山有多高,谷有多深。泡沫怎么吹起来的,就会怎么破灭”,而政府果断出手是应对市场失灵的状况,结果证明有关举措稳定了市场,为修复、建设、发展市场赢得了时间。

  他明确表示,股市异动期间出台的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措施,特别是一些非常规机制性措施,在市场已完全进入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状态后已经解除或者正在退出,但中证金的退出问题目前还不在考虑当中,未来较长时间内,谈中证金退出为时尚早。

  刘士余在发布会上提供数据称,2014年7月份之前,沪深股市经历了7年之久的熊市,2014年7月份开始,股市先是恢复性回升,后又出现过快过高上涨,到去年6月12日,上证综指、深圳成指、创业板指数涨幅分别达到152%、146%、178%,随之而来的就是过快过急的下跌。当年6月15日到7月8日,上证综指在17个交易日内大幅下跌32%,造成市场较大面积的恐慌,股票市场流动性几近枯竭。

  他将当时股指下行势头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比作一辆重载的油罐车在下坡路上刹车失灵,“轻则车毁人亡,重则引发森林火灾、破坏文物、伤及无辜,这叫多重性风险”。

  刘士余说,在市场流动性枯竭、大面积恐慌的情况下,不果断出手必然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恐慌,引发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今后当市场陷入完全失灵、连续失灵的情景时,政府仍应果断出手,这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目标,符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他也坦承,凡是股市异常波动,都具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我国资本市场不成熟是一个重要原因,包括不完备的交易制度、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不成熟的交易者、不适应的监管制度。“对此,中国证监会必须深刻吸取教训,举一反三,加快改革,转换职能,全面依法加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此外,刘士余还谈到,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法治化这一根本方向,既为根本方向,就不能动摇。他说,资本的本能是逐利的,其灵魂在于竞争,而竞争就必然有美丽和残酷两种格局,“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必须以平常的心态面对这种现实。同时,政府维护资本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职能也不能动摇,离开“三公”原则就谈不上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只有保护好中小投资者的权益,才能促进资本市场稳健发展。

  第三、未来几年不具备推行熔断机制的基本条件。

  就媒体关于熔断机制推出前是否进行了充分评估、后续会否恢复的问题,刘士余表示,研究论证、实施熔断机制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防止股市巨幅波动、保护投资者,推出前经广泛征求意见也达成了相当的共识,但实施过程中造成助跌的效果,制度运行结果与初衷基本背离,考虑到我国市场主体结构短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未来几年不具备推行熔断机制的基本条件。

  刘士余介绍,在熔断机制的论证研究过程中,沪深两家交易所和有关机构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征求意见的面是比较宽、比较广泛的,当时各方对于推出熔断机制的共识度比较高。但制度推出以后,客观上造成了助跌的效果,制度运行的结果和推出这项制度的初衷基本背离,因此证监会立即叫停了该机制。他分析,推出前各方对熔断机制有比较高的共识度、不同意见声音较弱,可能是因为去年股市过山车般大幅下行使人印象深刻。但回头看,在实施该制度的时候,可能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主体结构考虑欠周。

  刘士余坦言,应当从熔断机制的推出和暂停中吸取教训,即在不断扩大开放的全球化环境中,资本市场的制度安排既要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好的做法、成功的经验,同时每一项改革也必须牢牢立足于中国国情。“单从投资者结构角度来讲,我们是中小投资者占绝对主体的市场体系,这一点在世界上是不多见,很不一样的。”他明确表示,未来几年,可以预见我国市场投资主体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未来几年我们也不具备推行熔断机制的基本条件。

 保监会会长项俊波:目前国内险资的举牌行为总体风险可控。

  项俊波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有6处明确提到商业保险,涉及大病保险、巨灾保险、农业保险和出口信用保险等,如果把和保险业相关的工作算上,大概15项任务。

  谈到扶贫,他说,保险业开展精准扶贫主要从大病保险扶贫、农险扶贫、补位扶贫和产业扶贫四个方面着手。其中,大病保险是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有效途径,到去年底商业保险承办的大病保险已覆盖城乡居民9.2亿人,加上基本医保经办机构承保了大概1.3亿人,实现了全覆盖;农险扶贫主要通过农业保险增强农民抗风险能力,防止因灾致贫返贫;补位扶贫主要抓短板,向社会贫困和基层人群倾斜,如为失独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士等专门推出新的保险服务;产业扶贫就是通过保险支持产业发展,比如通过发展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为困难群众脱贫致富提供资金支持。

  当被问及险资在资本市场频频举牌问题时,项俊波表示,举牌是二级市场普通的股票投资行为,保险资金是长线资金,对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近几年通过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改革,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从2012年的3.4%提高到2015年的7.6%,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好水平。目前国内险资的举牌行为总体风险可控。到去年底,共有10家保险公司累计举牌了36家上市公司股票,投资余额3650亿元,占整个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比重是3.3%,比例很小。下一步保监会将持续关注和监测险资的举牌行为,强化监管措施,加强风险预警和管控,确保在规则允许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来进行操作。

  万能险作为一种保险产品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和关注,项俊波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社会公众对保险业认识的提高,也说明广大消费者潜在的保险需求在增强。我简单介绍一下万能险的情况。万能险在国际上其实是一种成熟的产品,而且是一种主流的保险产品。为什么这么说?它有独有的特点,同时兼具财富管理和风险保障的双重功能。万能险在美国已经有37年的历史,到中国来是2000年开始引入。去年我们有57家人身险公司开办了万能险,保费收入占整个人身险市场的28%。在美国、韩国、日本这些国家,万能险占整个保险市场的份额大概是40%左右,就万能险险种来讲,市场占有额我们和国际上还是有差距的。

  项俊波认为,万能险在我们国家发较快与万能险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有关:一是功能比较多,兼具了保障和投资功能。我们国家万能险保障功能比周边国家地区更强一些,比如最低风险保额与保单账户价值的比例是20%,韩国、香港大概是5%左右,我们比他们的保障高出15个百分点。二是缴取灵活,投保人缴纳了首期保费以后可以不定期、不定额地缴纳保费,而且账户资金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灵活支取。三是收益保底,通常我们设定最低保证利,定期结算投资收益。正因为这三个特点,它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虽然万能险在我们国家发展平稳,风险可控,但是由于其缴费灵活、流动性比较强,在资金的运用上可能出现资产负债错配,进而引发现金流风险,所以对这款保险产品我们保监会高度重视,着力从偿付能力、产品报备、信息披露等方面实施了重点监管。从2014年以来我们先后18次对万能险结算利率较高、存在销售误导等问题的15家保险公司采取了监管措施。近期我们会在系统内开展整个万能险的风险排查,出台规范中短期存续期产品发展的监管措施,进一步发展长期储蓄和风险保障率的业务,更好地服务民生和社会保障建设,牢牢守住行业的风险底线。

 国资委肖亚庆: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已出台?阻碍国企改革者将被清理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副主任张喜武、黄丹华和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在全国两会期间举行记者会,就“国企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在回答记者关于国资委今年将有哪些具体措施和计划来扭转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趋势的提问时,肖亚庆表示,去年中央企业整体利润出现了负增长,负增长6.9%。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原油价格去年全年通算下来下降了47%左右,再加上其他大宗商品,比如钢铁价格的大幅度下滑,影响是比较大的。如果剔除石油价格的影响,去年央企总的利润是增长7.5%。但不管怎么说,央企在经济下行压力下同样感觉到了压力。今年以来,大家对压力的感觉已经变成了动力,正在努力。

  到目前为止央企的状况。1-2月份,总的央企的利润增长了4.7%,去年同期同比下降了32%左右,央企今年的情况相对稳定,去年同期的基数比较低,也要看到各个央企在稳增长当中、在提效益当中做了大量工作。央企的增加值占到全国GDP的近1/10,上缴的税费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例也比较大,所以央企理应在稳增长当中率先努力做出贡献。

  现在的经济下行压力,一方面确实是需求不旺,一方面需要改革。下行压力到底有多大,大家都有预期,但超过合理的预期就是恐慌。今年2月29日我们召开了中央企业提质增效动员会,会后听大家在谈到今年经济时,几个大的企业在“两会”之前对本企业、本行业的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态势都在做详细的分析,可以说他们都是心中有定力、心中有数的,在经济下行、市场价格较低的情况下,怎么样保增长、怎么样稳住市场,都有自己很多具体的措施,也请大家关注各个企业。

  就部分行业目前所处的状况来看,恐慌心理比下行压力更可怕,会带来更大的下行。大宗商品包括石油,超低的价格不正常。很多商品价格已经远低于它的制造成本。中国13亿人,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现在人均消耗的能源量、人均拥有的资源量远低于发达国家,我们用气、用电量从全球看依然是比较低的。我们现在13亿人奔小康,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的市场大得很,关键是从央企开始,从我们做起,要振奋精神,要真抓实干,要把产品质量提高,把成本降下来,给人民提供更多的产品、更好的服务。所以,总体上看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我们还在努力,正在努力,央企、国有企业一定要在稳增长中率先作贡献,克服当前的困难,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在回答“国企改革”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肖亚庆表示,央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重。要积极化解过剩产能。要讲三个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肖亚庆表示,央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主动作为,有几个方面。一是要抓好“三个一批”: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对于国家战略需要、央企有优势的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航空航天、核电、高铁、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电网等,要加大投入力度。对于央企长期亏损和资不抵债的低效无效资产,要加大处置力度,积极化解过剩产能。

  二是要讲“三个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虽然央企的创新实力很强,成果也很多,比如去年全国科技大会奖励的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特等奖几乎都是央企获得的,奖项总数的34%是央企取得的,但是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再比如商业模式创新,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使得央企的商业模式能够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都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再比如创新驱动,大企业如何开展“双创”,如何把“互联网+”这样一个大的战略做好,如何在“中国制造2025”这样一个大战略中,让央企发挥更好的作用,这方面都需要我们在管理、技术,甚至在商业模式上有新的创新。

  三是抓好“三品”:品种、质量和品牌。这方面央企要率先带头。我们现在产品不少,种类也不少,但是精品不多,品牌更少。我看了一下,国际品牌集团评选的品牌100强当中,央企现在还没有,世界品牌实验室2015年的世界500强中,央企只有11个,而央企进入世界500强的有47家。从老百姓需求来看,很多质量、品种远远满足不了,也包括央企从事的行业所提供的服务。这方面就是我们的潜力,要把这个做好。至于您谈到的海外资产的监管,央企海外机构大致有8000多家,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投资。这些年来一直在加大这方面的监管力度。我们会在这一轮改革中把这件事作为重点加以研究和推动。谢谢。

  肖亚庆就国企改革问题还表示,一是顶层设计的文件已经出台,标志是“1+12”个文件印发,主体框架已经搭出来了。二是现在很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步伐。比如国资委已经取消、下放了20多项审批权力,其他的还在清理当中,该放下去的一定要放到位,该取消的一定要取消。三是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取得了初步进展。比如中央企业积极探索开展了多层次的试点,开展落实董事会职权的试点,真正把权力放在董事会。

  当然,国企改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肖亚庆称,现在国企无论是机制体制,还是管理能力,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如现在企业的管理层级还比较多,大部分都是四五级甚至更多,对此必须要压缩级别。他也不否认,有极个别的人对改革可能认识不到位,担当精神不够,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顾虑,对于这些个别的人,他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先出清(清理出去)。

  关于国企改革的下一步,肖亚庆介绍,今年国资委主要做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文件体系,同时要研究一些规范性文件,使改革政策更加具体、更加可操作、行之有效。二是要深入推进十项改革试点。三是要推进国资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四是完成国有企业功能界定和分类。五是加大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力度。六是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七是推动中央企业的调整重组,优化布局结构。八是要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工作,进一步提高监督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九是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

 商务部高虎城:降低消费成本?放款外资准入

  列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表示,我们国家的流通成本是比较高的,大概是发达国家的一倍。要下力气降低消费成本,进一步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高虎城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国消费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前几年是20%,现在是15%到16%之间,而发达国家是8%。在这方面有很多文章可做。要着重加强城市之间共同配送、农产品运输、冷链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高虎城说,随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完善,消费已经成为持续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去年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他说,国内消费在强劲增长的同时,境外消费也在增加。这反映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要着力弥补的一个短板。高虎城说,在服务消费方面,我们还处在大众化、基础化的建设阶段,家政、医护、教育、卫生、旅游等是消费热点,城市和农村都有相当的市场需求。他表示,将进一步优化改善消费流通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购已经成为大趋势,线上线下的融合已经成为错位发展、推动消费的有效渠道。商务部很快就要推出“互联网+流通”行动实施的指导意见,使它更规范。

  高虎城还说,我国将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领域,特别是在技术、金融、教育、文化、物流等服务业领域进一步开放,同时积极研究放宽高端制造业的外资准入限制,鼓励外资积极参与国有企业改造、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高虎城介绍的数据显示,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中西部利用外资的比例偏低。去年占全国利用外资比重只有16%左右,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只有12%。“我们正在抓紧研究制订新的中西部外商投资优势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放宽外资进入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准入领域。”高虎城说。他说,下一步还将在沿边和沿江地区发展边境经济合作区和跨境经济合作区,推动沿边和沿江进一步对外开放。高虎城说,我国还将加快中美和中欧自贸协定谈判。目前,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已经进入实质性的负面清单谈判阶段,中欧自贸协定谈判也进展较快。“我们希望通过双方的努力,尽早达成一个平衡共赢的中美自贸协定和中欧自贸协定,为利用外资创造一个国际化、规范化、便利化的环境。”高虎城说,同美国和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商签自贸协定有利于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的外商管理体制。

  高虎城还指出,中国对外资的态度将保持“三个不会变”,一是吸引外资政策不会变,二是鼓励外商发展、提供保障服务不会变,三是提供环境支持的政策不会变。高虎城又表示,消费取决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二十年前,消费在最低等,现在消费成为推进经济增长的力量,国内消费和境外消费都在强劲增长。他称,消费方面从四方面努力,一是消费流通方式改进,比如互联网加流通;二是在消费成本上下力气;三是保护优化消费环境;四是服务消费上基础阶段,服务消费上需要提升。

推荐访问:2020两会要点解读 热点 两会 要点